Search

是衝擊還是轉機?疫情下福禍相倚的農業思考 - 農傳媒

simulasitech.blogspot.com

文/陳玠廷 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圖/豐年社

疫情的發展也提供了我們一個重新省思城鄉關係的機會。

在全球疫情仍持續爆發的時刻,除了持續保障臺灣農民與消費者權益,放眼未來針對後疫情時代的產業結構調整,亦是在國際間開始受到矚目的關鍵議題。

罕見的生產-消費失連現象

4月初,在幾篇刊載於《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報導中指出,飲食是社會大眾與農業最為直接的連結,伴隨著社會變遷的飲食消費行為改變,來自餐飲部門的訂單已是歐美農場生鮮蔬果的重要銷售對象,而隨著全美餐飲業(包括餐廳、校園、體育場館、主題公園、渡輪……等等)因肺炎疫情爆發而近乎全數停止營業的狀況下,讓原先穩定運作的農食供應鏈,在供給與需求都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出現了罕見的失連(disconnect)困境,意即:供應暫且無虞,但如何連結供應端與需求端,需求端又在哪裡,以及如何將供應量運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是當前最新最急迫的挑戰!

從臺灣的經驗來看,在中央防疫得宜的應變下,臺灣是全世界少數能夠正常上課的國家之一。即使如此,今年的寒假也顯得格外漫長,除了大學普遍於3月2日開學,高中(職)以下的學校也延後至2月25日才開始這學期的課程。就農業部門來說,也在這樣的變化中受到衝擊:已排程生產,要供應作校園午餐的各式標章農產品,頓時少了兩週的銷售管道。對於不耐久藏的葉菜來說,無疑是個亟需解決的問題。

儘管從供給與需求的表象來看,學生雖然停課在家,但他們依舊日進三餐,所以整體對食材的需求並沒有改變才是,但這樣的說法有其侷限。為兼顧國內優良農產品的消費及校園午餐食材品質的提升,近年在農委會的努力及鼓勵下,各級學校的午餐食材開始提升選用國產標章農產品(三章一Q)的比例,部分預算較為寬裕的縣市,如雙北、桃園,每週至少供應兩餐的有機餐,這樣的措施為臺灣的標章農產品開拓了新的消費市場。然而,以有機農產品為例,學生在學期間若每週至少吃了兩餐的有機蔬菜,但在停課期間無論在家用餐或外食,又有多少人會刻意選用標章食材,甚至是有機食材呢?在比例上應該會減少很多!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飲食消費被迫改變所導致的農產消費減少。當外食、宴客聚餐的比例降低,都直接影響了許多蔬果質與量的消費。也因此,雖然飲食的需求依舊,但對於某些特定類型或標章農產品的需求的確是變少了,這也是疫情影響下供給端真實面對的壓力所在。

供應作校園午餐的各式標章農產品,由於停課因素,直接影響其銷量。(攝影/林韋言)

小型生產者面臨退場危機

在臺灣,受限於防疫所需的集會、社交距離管制,許多為小型生產者所規畫、服務的市集,也陸續在疫情擴散期間面臨不知何時得以回歸的休市。相較契作或繳交拍賣市場的農民,這類農民的生產規模小、種植品項多元,收入來源也高比例仰賴每週勤跑各地市集,可說是疫情影響下最為脆弱的農業從業者之一。儘管農政部門在疫情期間快速應變啟動媒合、開拓銷售通路、給予紓困補助,而社會上懷抱善意的消費者與公民團體,也自發性地在網路上號召相挺小農的採(團)購行動,這些措施固然可以緩解農民的燃眉之急,但長久下來,除了影響農民的生產規畫,更恐迫使部分生產條件較為不利的農民離農,導致農村社會的不安。

福禍相倚的轉機:社會韌性的提升

如何建立一個具有正確方向的食物生產體系,一個能夠達到社會永續及環境永續的食物生產體系,一直是近年來全球各界的共識,也是聯合國2015~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核心關注之一。疫情肆虐下,加速了如何強化世界各地的韌性復原(resilient recovery)的討論,農業部門作為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解決全球食物危機的長期發展方向上,其重要討論範疇包括:透過各種創新機制與科技發展,展開新的投資與支援,如食物的「最後一哩(last mile)」運送、改革既有的補貼內容、養護農地維持生產力、投入具高度營養價值且經濟負擔得起的食物生產、減少食物浪費……等等。

另一方面,全球化專業分工細膩的農食供應鏈,在承平時期因為大規模、集中式(centralized)的特性,有高效率、穩定運作的優勢;然而,疫情凸顯了這類系統潛在的脆弱性。反之,過去被視為非主流、沒有效率的分散式(decentralized)、在地化系統,開始重新被討論是否能夠借重其更具韌性與彈性的特質,來做為未來類似情境的應變選項?意即,除了面對主流農產供應機制的問題,改善這些供應鏈的潛在風險外,對於國內較小規模農場或諸如社群支持型農業(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的非主流另類食物網絡,也給予健全發展的空間,以期待發展成為維持社會韌性的應變工具。

社會大眾共同關注食農教育、都市農業、流動農食市集,或城鄉交流活動等倡議,農村與農業所面臨的問題也才能夠得到更健全的發展。(攝影/張瑋芳)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6月號




July 03, 2020 at 12:51PM
https://ift.tt/2YXuNDv

是衝擊還是轉機?疫情下福禍相倚的農業思考 - 農傳媒

https://ift.tt/3fs1IFt


Bagikan Berita Ini

Related Posts :

0 Response to "是衝擊還是轉機?疫情下福禍相倚的農業思考 - 農傳媒"

Post a Comment

Powered by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