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農業農村部回應糧食安全問題: 國內糧價缺乏大幅上漲的條件
「消費者完全沒有必要過分焦慮甚至恐慌搶購,可以多一份淡定、多一份從容。」
糧食安全是否存在問題,稻穀、小麥和玉米的價格走勢如何?
在8月26日的農業農村部新聞發佈會上,農業農村部對上述社會熱點話題一一回應。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洪澇災害影響和國際糧價震蕩傳導,我國糧食市場運行出現了階段性波動,總體上看,當前我國糧價穩中有漲,品種間走勢有所分化,不同環節價格波動有所差異。但我國糧價總體保持穩定,從後期走勢來看,國內糧價缺乏大幅上漲的條件,預計隨著秋糧陸續豐收上市,我國糧食市場有望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保證長期的糧食安全,要繼續做好保護耕地,另外也要防止穀賤傷農,要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保護農民利益。
口糧庫存持續保持高位
2020年糧食安全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糧食問題再度進入公眾視野,聯合國等機構多次預警稱,疫情或導致全球範圍內的糧食危機。中國的糧食安全狀況如何?
唐珂表示,我國糧價總體保持穩定,其有三個基本面因素支撐。首先是生產穩中向好。糧食市場穩不穩,關鍵看生產。今年夏糧和早稻已獲豐收。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夏糧產量2856億斤,增24.2億斤;早稻產量546億斤,增20.6億斤,連續7年下滑后恢復增產。全年稻穀、玉米生產主要看秋糧。從農情調度的情況看,今年秋糧面積穩中有增,儘管局部旱澇災害較重,但災後生產恢復及時有效,秋糧長勢總體不錯,糧食生產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如果後期不發生大的災害,全年還將是一個豐收年。
其二是糧食庫存充裕。手中有糧,心裏不慌。近年來我國口糧庫存持續保持高位,目前全國稻穀、小麥庫存水平大體相當於城鄉居民一年的消費量,玉米庫存雖然消化較快,但市場供給有保障。
其三是消費較為平穩。糧食作為生活必需品,消費相對剛性,年度間一般不會大減也不會大增。今年受疫情影響,口糧居家消費增加,但外出消費有所減少,在消費總量上變化不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后,玉米飼用和深加工消費恢復勢頭良好,但實際需求的增加量也是較為平穩的。前期出現一些消費者和貿易商囤糧現象,短期會拉動市場需求波動,但不會改變糧食消費變化趨勢。也就是說,糧食短期需求變化不會對糧價產生持續影響。
長期關注農村問題的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在8月26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目前來看,糧食安全根本不是問題,加劇社會擔憂的原因,一方面是全球性的疫情恐慌,另外還包括大家擔心的近年農村普遍的耕地拋荒等問題。
為什麼農民要拋荒?賀雪峰說,農民拋荒或者降低複種指數,是因為糧價太低,糧價太低的原因之一是市場上糧食太多,穀賤傷農,農民自然會減少對農業的投入。一旦糧食緊缺,糧價上漲,農民會在很短時間響應市場信號,提高複種指數。目前中國糧食庫存多,產量大,即便糧食緊張,只要價格上漲,糧食增產的潛力還很大。
唐珂也提到,要呼籲各方理性看待農產品價格的正常波動,價格的合理上漲有助於激勵生產供給,促進市場供需平衡。
呼籲消費者不要焦慮和搶購
唐珂分析,從後期走勢看,我國糧食生產供給完全有保障,「以我為主」確保糧價平穩運行的基礎較好,再加上國際上玉米、大豆等多數大宗農產品供給充足、價格低位運行,國內糧價缺乏大幅上漲的條件,預計隨著秋糧陸續豐收上市,我國糧食市場有望繼續保持基本穩定。消費者完全沒有必要過分焦慮甚至恐慌搶購,可以多一份淡定、多一份從容。
8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將進一步升級,目前我們國家的糧食生產能力在不斷提高,現在所說的「糧食缺口」指的是專用糧食供給不足的問題,比如說有專門做麵包的麵粉,也有做麵條的麵粉,大家對麵粉消費的需求在多元化,我們的糧食生產也應該不斷提高供給質量,滿足大家的消費需求。
對於糧食安全問題引發的輿論關注,李國祥解釋說,受全球疫情形勢的影響,前一段時間有一些關於糧食安全問題的不正確的解讀和輿論,部分地區出現農民惜售的情況。事實上,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我國居民糧食消費價格僅上漲1%。我國糧食價格穩定,充分證明我國糧食供應足以應對各種情形下的市場波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表示,要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提高中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 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農業是方向。
張曉山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既定資源稟賦的前提下,要做好兩方面工作。首先,在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以及保障務農生產經營者物質利益不受損的前提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主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使農產品價格恢復其作為市場信號、調節市場供求的基本屬性。政府相關部門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升主要農產品供給體系對國內消費需求的適配性,減少部分農產品的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另外,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只能通過農業生產服務的社會化來擴大農業經營的空間,通過農業生產的專業化來提高生產的集約度,通過農業經營的產業化來延長農業生產的產業鏈。要採取綜合配套措施,發展高質高效低成本的現代農業。在農戶自願的基礎上,促進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發展土地託管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實現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要通過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規模效益(規模化的收割、播種、施肥、飛防、無人機),降低農業生產的物質成本;通過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用機械替代人工),降低農業生產的人工成本;通過發展農民各類專業合作社、電商等新業態以及市場流通組織,降低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成本、農產品銷售成本及交易成本。通過大力培育新型高素質農民來補齊農業人才匱乏這一最大的短板。最終提高中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對於未來糧食價格的走勢,唐珂表示,從當前我國小麥市場供需的總體形勢看,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小麥供給問題,小麥價格也不會持續上漲;目前玉米價格屬於恢復性上漲,大體處於合理區間。另外,我國產需缺口大、需要大量進口的主要是大豆,隨著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落實,自美國進口大豆有望繼續增加,預計下半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增價穩。
他表示,按照國際上的口徑,2019年我國穀物年度凈進口量不到1500萬噸,主要是用來作品種調劑,更好滿足個性化需求,多樣化消費。
唐珂說,在市場行情較好的時候,一些農民不急於售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他提醒農民特別是種糧大戶密切關注市場行情,警惕一些炒作「糧荒」的輿論,不要盲目跟風囤糧,把握好售糧的時機,實現豐產又豐收。
(作者:周慧 編輯:張星)
August 26, 2020 at 11:53PM
https://ift.tt/2D2VMW3
農業農村部回應糧食安全問題: 國內糧價缺乏大幅上漲的條件-財經新聞 - 臺灣新浪網
https://ift.tt/3fs1IFt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農業農村部回應糧食安全問題: 國內糧價缺乏大幅上漲的條件-財經新聞 - 臺灣新浪網"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