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農業並非新的名詞。台灣農業隨經濟脈動在各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目標,現階段已「吃得飽」升級為「吃得安全、吃出健康」。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駿季表示,新農業其實就是用一種新的思維建構台灣農業的體制,這個新不是對應著舊,而是創新的思維,尤其近年隨著全年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讓更多智慧的元素慢慢導入,跨域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由工商時報、南僑集團、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明道大學與鴻景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2020精緻農業高峰論壇,7日在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行。論壇主持人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長黃兆仁表示,台灣的農業在循環經濟與精緻農業,已從過去的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轉到三好一公道(好福利、好收入、好科技),展現彎道超車的成果。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則強調,談及農業不外乎人、資源與產業三大面向。在新農業政策中,特別注重人,這除了生產者、農民,還包括消費者。以農委會而言,近年已建構農民四大福利體系,包括:一、以前有地才能投保,現在很多年輕人因沒有地而採租賃的方式,所以改成人地脫鉤,實耕者也能夠參與農保。二、過去只有健保,沒有任何給付,而農民職災保險只要每個月付15元,就能獲得更多保障。三、2021年1月1日實施的農民退休制度,支撐一個人基本生活開銷。四、根據估計,災害導致的農業損失,估計每年將近百億元左右,農委會積極開發多元化保單,例如最近推的收入型保險,因天災或市場因素影響收入,可依據農作物的屬性,保障農民一年所得。
陳駿季並表示,以外銷而言,為改善收購同一類產品時,常衍生品質不一的問題,推出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給予獎勵,意在維護作物品質與安全。而為改進生產與消費端的資訊不對等,冷鏈物流系統重建將是未來努力的目標,這也將催生如農機Uber等新的營運模式,以共享經濟概念,讓農機有效率運用,扶植農事服務業。
至於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外銷是備受期待的一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機成為轉機,我國對美、日及香港外銷都有大幅成長,陳駿季指出,因消費習性改變,近5個月來與電商平台合作販賣蔬菜箱,營業額累積近5億新台幣,使得後疫情時代,也可樂觀以待。
August 08, 2020 at 03:10AM
https://ift.tt/3a4vn64
新農業以人為本 跨域合作成新趨勢 - 中時電子報
https://ift.tt/3fs1IFt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新農業以人為本 跨域合作成新趨勢 - 中時電子報"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