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董時叡 採訪.整理/陳慧萍 攝影/黃毛
不管有機還是友善,都是往對人和環境友善的方向發展,儘管有不同想法和實踐方式,但殊途同歸,實在應該摒除成見,放下堅持,大家一起把市場做大,才能突破「同溫層」,爭取更多消費者的信任。
有機農業促進法通過 是保障也是義務
《有機農業促進法》在2018年5月通過後1年實施,臺灣有機農業就此邁向新的里程碑。有機農業推動的法制化,對有機農業是保障,也是義務,因為行政部門必須依法制定政策推動,也要接受國會監督。
促進法通過後,執行上最高決策單位為行政院召集成立的諮詢委員會,幕僚機構則由國立中興大學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共同成立「有機農業推動中心」,扮演智庫的角色,負責政策擬定,以及協助處理各種執行遇到的狀況。日前已提出未來4年有機農業促進方案,以今年有機農業加上友善環境耕作面積共1萬5,000公頃為基準,訂出未來4年、每年增加今年的10%,也就是約1,500公頃的目標,逐步推展臺灣有機農業。
發展有機農業 臺灣先天條件不佳但社會力蓬勃
臺灣地小人稠,在過去全力衝刺農業生產量的年代,農業走向慣行、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和肥料無可避免;因此在農地汙染嚴重,加上小農制容易遭鄰田農藥汙染的情況下,臺灣推廣有機農業,相較於澳洲、紐西蘭等國家,其實條件不算佳,早期許多農業專家甚至主張放棄有機農業,因為成本太高,認為要吃有機農產品,從國外進口即可。
不過,臺灣社會力蓬勃,有很強的民間力量,早期包括慈心、琉璃光、愛德園基金會、主婦聯盟、MOA協進會等,對有機友善農業的推動發揮很大貢獻,加上近年來產官學界共同努力付出,終於催生了《有機農業促進法》;而臺灣政府相較於其他國家,也給予有機農業很大的經費支持,例如驗證費用補助達90%,應該是全世界最高,此外,農民還享有對地補貼、有機肥料資材補助、農機具補貼、溫網室補助等,未來還會建立農民退休制度,給了臺灣發展有機農業很好的基礎。
臺灣有機農業從一開始不被看好,發展迄今,目前有機加上廣義的友善耕地面積已占總耕地面積約2%,且已與日本、澳洲、紐西蘭、加拿大及美國簽定雙邊有機同等性互認協議,讓有機農產品能夠進軍海外市場;這樣的成績在全世界來看,尤其在亞洲地區,絲毫不比其他國家遜色,我們應該要感到自豪。
推廣教育 讓有機農業的價值被看見
有機農業推動中心今年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努力讓有機農業的價值被看見,過去我們看有機農業,通常把重點放在農藥、化學物質殘留多少,但是農政機構一直努力為大眾把關慣行農的農藥殘留問題,料理界更會教導大家如何清除農藥,如果只談這些,無形中削減了有機農業的必要性;其實有機農業的價值不只於此,它的農法本身就對環境有很多好處,不僅減少汙染、碳排放,也有助於維護生物多樣性,未來我們應該提出科學證據,並在教育這塊更加著力,加強理念的論述,才能讓更多的生產者、消費者「有感」,願意主動加入。
目前食農教育在臺灣可說是遍地開花,這對有機農業的教育是正面的,許多農友原本是做慣行農業,但很願意為了推廣食農教育做出改變,因為不能讓小朋友碰到農藥;因此有機農業和食農教育事實上是相輔相成,小朋友從小接受食農教育,也有助於建立有機農業的正確觀念。
X世代 臺灣有機農業潛在消費族群
隨著有機農產品生產面積增加,有機產品的銷售成為下一階段新的挑戰。現今有機農產品的消費市場,若以年齡看,有一個亟待開發的族群是X世代,也就是大約40歲到60歲的世代;40歲以下的民眾,通常事業正在忙,較常外食,經濟能力也沒這麼好,較少動機購買有機農產品,60歲以上的嬰兒潮世代雖然有消費能力,但觀念往往停留在慣行農業,因此X世代被認為是值得開發的族群,他們很多人會為家人健康在家開伙,經濟能力普遍較佳,如果讓他們了解有機農產品的價值,會是很好的市場。
目前有機農業的銷售分為直接和間接的通路,直接銷售包括農夫市集、社群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共同購買等模式,很多農民也透過網路直銷,以宅配蔬菜箱的方式銷售;間接銷售包括里仁、主婦聯盟等有機專賣店,家樂福近來也設置「樂活有機專區」,全聯也逐漸加入,都做得很不錯,未來還有一個可以發展的途徑是有機餐廳,因為很多人外食,消費端有需求,對生產端來說也是有去路。電子商務也是正在蓬勃發展的場域,X世代的網路能力很強,Y世代更是已經習慣網路購物,這一塊發展值得期待。
有機、友善殊途同歸 摒除成見攜手向前
為了呼應IFOAM(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所提有機3.0包容性目標,《有機農業促進法》將友善環境農業納入有機農業,但是一旦進入市場銷售,友善耕作農產品卻因不具有驗證標章,無法像有機農業獲得法律保障,這是部分友善環境耕作者捨棄申請審認,與有機農業劃清界線的原因,後來也衍生出有機、友善「網內互打」的情形。某些友善農法認為「有機不夠有機」,有機驗證派則回以「有機比友善還友善」,其實不管有機還是友善,都是往對人和環境友善的方向發展,儘管有不同想法和實踐方式,但殊途同歸,實在應該摒除成見,放下堅持,大家一起把市場做大,才能突破「同溫層」,爭取更多消費者的信任。
臺灣在很短時間內推動有機農業法制化實屬不易,所有制度在剛推動時,一定會有不足之處,無法一蹴可幾,就像臺灣民主,國外發展幾百年,我們幾十年內要迎頭趕上,怎麼可能不「亂」?但臺灣可貴之處是社會多元且包容,雖然亂但不會失序,大家一步一步往前走,讓制度逐步建立,相信有機農業也是如此,雖然制度還有很多不完備,但可以持續改善,培養更多主動的消費者、主動的生產者,讓有機農業永續發展。
董時叡 美國猶他大學社會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學士、碩士,現任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副院長、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執行長。興大有機農夫市集創辦人。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9月號
September 16, 2020 at 05:14AM
https://ift.tt/2Rv5Jiy
客座總編輯|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執行長董時叡多元行銷吸引更多主動的消費者,讓有機農業的價值被看見 - 農傳媒
https://ift.tt/3fs1IFt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客座總編輯|有機農業推動中心執行長董時叡多元行銷吸引更多主動的消費者,讓有機農業的價值被看見 - 農傳媒"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