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農政與農情》 文/農委會國際處 劉凱翔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共同發布「2020~2029農業展望報告」,提供未來10年有關農漁產品的市場評估,範圍包括國家、區域及全球層級,以及透過數據基礎來支援決策者建構韌性糧食體系,以因應糧食安全、氣候變遷、農村生計及全球資源使用等長期挑戰。
報告指出,未來10年糧食供應將持續成長,並超過需求成長,使得多數農產品的價格維持或低於目前水平。然而,在此長期趨勢下,供應與需求波動仍可能造成短期價格劇烈變化,像是在低收入國家及低收入家庭,武漢肺炎疫情導致可支配所得減少,人民將被迫減少需求,進而影響糧食安全。
對抗武漢肺炎行動已為全球糧食供應鏈帶來無法預期的不確定性,包括勞動力市場、投入物質產業、農業生產、食品加工、運輸與物流等均受到負面影響,對糧食及糧食服務的需求也發生改變。短期而言,疫情對於經濟及社會衝擊,將干擾全球農業生產及食物消費的中期前景。為因應疫情挑戰,政府部門採取因應政策以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即時需求,以及為農業部門創造重建的長期條件。
另一方面,全球人口成長仍是帶動糧食需求成長的主要驅動力,預估至2029年,每人平均糧食可得量,將達到每日3,000大卡及85克蛋白質,但不同國家的發展及收入程度不同,其消費型態及發展趨勢也有所差異。由於全球食物消費趨勢在於主食比例將下降,尤其在中等收入國家,預期消費者將由購買主食轉變為購買更多高價食物;高收入國家,源於對環境及健康的關心,則原先以動物為基礎蛋白質攝取的方式,將轉而尋求其他蛋白質來源。
開放且透明的國際市場,維持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將持續提升,尤其對於倚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更為明顯。功能良好的國際貿易系統,可協助確保全球糧食安全,並有助於農產品出口國的生產者維持生計,且經驗顯示貿易限制並非解決糧食安全的解方。
除此之外,報告也預期未來全球作物產量將增加,其中85%來自於產量提升,其原因包括增加使用投入物質、投資生產技術、改善栽培技術等;其他10%來自於每年作物的多期(季)收穫,僅5%來自於耕地擴張。至2024年,預期水產養殖產量將超過捕撈產量,成為全球漁產品的主要來源;全球畜牧產量將增加14%;飼料使用將隨水產養殖及畜牧生產提升而增加。
其中報告也強調,面對不確定性,持續投資以建構具生產力、韌性及永續的糧食體系相當重要。除武漢肺炎疫情外,目前面臨的挑戰包括東非及亞洲的蝗災、非洲豬瘟持續蔓延、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以及貿易強權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糧食體系需要持續適應持續變化的飲食結構及消費者偏好,並善用數位創新優勢。面對多重挑戰,創新仍是改善糧食體系韌性的關鍵。
另外,在當前政策及科技的發展情況下,預估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每年將增加0.5%。若未加強其他改善措施,仍無法實現巴黎氣候協定中農業對於對抗氣候變遷所應達到的貢獻。
本文轉載自2020年8月號《農政與農情》,原文標題為〈國際重要農情資訊──經濟合作發展組織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2020-2029農業展望報告,參考自聯合國糧農組織News 2020/7/16〉
September 13, 2020 at 07:02AM
https://ift.tt/3hkBl4U
國際農業展望FAO報告指出:未來10年糧食供應將超過消費需求 - 農傳媒
https://ift.tt/3fs1IFt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國際農業展望FAO報告指出:未來10年糧食供應將超過消費需求 - 農傳媒"
Post a Comment